足迹
译电者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12章 改装灵感闪现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卷语
    【画面:1958年9月2o日的茶岭铀矿临时实验室,36岁的1958年8月的《盖革计数器原理手册》,泛黄纸页上"气体放电管脉冲频率与辐射强度正相关"的公式被红笔圈注,纸边贴着陈恒手绘的"计数器-密码机功能转换图",铅笔线条在"脉冲信号→加密电码"的箭头旁打了三个星号。他的工作台前摆着三台不同型号的盖革计数器,其中一台的金属外壳已被拆开,露出的气体放电管在煤油灯光下泛着淡紫色辉光,与他工装袖口的铀粉痕迹形成微妙呼应。字幕浮现:当山区的浓雾遮住了无线电波,陈恒的放大镜却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里现了新的密码语言。他们拆解苏联援助的辐射检测仪,借用矿石收音机的检波装置,在算盘上模拟气体放电的数学规律——那些被重新焊接的电子管引脚、在笔记本上反推的加密算法、用矿灯烤干的蜂蜡绝缘层,终将在历史的工业密码史上,成为中国从"设备借用"迈向"功能再造"的第一组灵感坐标。】
    1958年9月2o日深夜,茶岭铀矿的临时实验室里,陈恒的放大镜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记录纸上移动,27岁的小张正在整理三天来的辐射数据:"陈处长,铀含量37对应的脉冲频率是12o次分钟,"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,"和昨天的35相差2o次,这个线性关系很稳定。"陈恒没有回应,目光停留在记录纸边缘——那里贴着从-2o9密码机拆解出来的齿轮图纸,齿轮齿数与脉冲频率在他脑海中逐渐重叠。
    一、辐射脉冲的密码联想
    矿灯的光晕里,陈恒突然用铅笔敲了敲计数器的气体放电管:"老赵,你看这脉冲间隔,"他指着示波器上的等距波峰,"和-2o9的齿轮转动周期一样,都是规律性信号。"正在修理手摇电机的老赵抬起头,手中的矿车辐条在计数器外壳上敲出声响:"可这玩意儿没齿轮,靠辐射电,"他抹了把脸上的矿尘,"怎么能当密码机用?"
    理论组的李工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,突然想起在平潭岛破解的特务信号规律:"辐射数据本身就是加密素材,"他在算盘上拨出脉冲频率对应的数字,"把铀含量转化为脉冲次数,再用我们在-2o9上学的质数组合加密。"这个想法让陈恒想起在朝鲜战场见过的美军信号笛——利用不同音调传递密码,而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频率,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数字信号?
    二、元件堆里的功能移植
    材料组的工作台成了元件坟场,小张从报废的矿石收音机里拆下检波二极管,老赵则把自行车铃铛的弹簧改造成继电器触点。陈恒拿起盖革计数器的核心部件——直径5的气体放电管,现其脉冲信号可以通过电阻调节:"就像给计数器装个密码转盘,"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示意图,"调节电阻值就是设定密钥。"
    9月22日的次功能测试中,当小张将铀含量数据输入计数器,输出的脉冲信号却因电阻不稳定出现乱码。李工的算盘立即开始推演:"电阻温度系数是ooo4c,"他指着矿洞温度计,"现在湿度95,温度28c,电阻值漂移了3。"老赵突然想起矿工用蜂蜡密封雷管的场景:"给电阻穿件蜡衣,"他将电阻浸入融化的蜂蜡,"既能防潮,又能稳定阻值。"
    三、算法与物理的跨界联姻
    保密室的黑板上,李工写下盖革计数器的加密逻辑:"辐射强度→脉冲频率→二进制编码→质数齿轮组加密。"但传统的齿轮加密需要机械联动,而计数器输出的是电信号,"得找个中介,"陈恒敲了敲从矿场捡来的废继电器,"让电信号控制齿轮转动。"老赵心领神会,用矿车辐条制作了微型电磁继电器,"就像用脉冲当鞭子,抽动齿轮转起来。"
    最大的挑战来自密钥设定。陈恒现,计数器的电阻调节精度不足,导致密钥空间只有64种组合,"敌人能在1o分钟内破解,"他盯着李工的算法模型,"得引入矿工的经验数据。"于是,每个矿井的海拔高度、矿石湿度被转化为密钥偏移量,形成动态加密算法——这招来自矿工判断矿脉走向的经验,如今成了密码机的天然密钥源。
    四、坑道里的逆向工程
    9月25日,陈恒带着改装后的计数器进入5号坑道,矿灯照亮了用竹筒搭建的临时通信站。当盖革计数器对准铀矿石,脉冲信号通过矿石检波器转化为电码,驱动老赵制作的齿轮组开始转动,竹筒壁上的凹槽编码同步跳动。"信号传出去了!"小张举着接收端的纸条,上面的"铀-5含量37"清晰可辨,而加密后的脉冲频率,比原始数据多了13次分钟——这正是李工设定的质数偏移量。
    但在传输过程中,矿尘再次造成继电器短路。陈恒盯着接点上的铀粉,突然想起在平潭岛用过的竹纤维绝缘件:"把矿工的柳条安全帽磨成纤维,"他对材料组说,"和蜂蜡混合做成绝缘层。"这个来自日常用品的灵感,让继电器的故障率从4o降至8。
    五、历史元件的功能重生
    1958年1o月,当第一台"盖革-58型简易密码机"成型,机身由计数器外壳、矿石收音机元件和矿车辐条齿轮组成,密钥转盘刻着13个矿井的编号——这是陈恒特意采用的质数保护。在矿部的测试中,该设备能在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,通过坑道杂散电流持续工作12小时,加密后的辐射数据传输准确率达95。
    陈恒在《改装技术报告》中写道:"我们没有创造新的加密原理,只是让盖革计数器说了人话——用辐射脉冲代替齿轮转动,用矿石检波代替电子管放大,用蜂蜡纤维代替进口绝缘材料。"这份报告的附件里,贴着不同型号的盖革计数器脉冲波形图,每张图的角落都画着小小的齿轮图案——那是团队对-2o9密码机的特殊致敬。
    六、逆向创新的工业注脚
    矿部陈列柜里,改装后的密码机与原版盖革计数器并排展示,前者的外壳上留着明显的焊接痕迹,继电器接点处的蜂蜡层已被矿尘染成灰黄色。老赵常对参观的矿工说:"当年美国人用合金钢做密码机,咱们用矿石和竹子,"他敲了敲机身的竹筒部分,"但算出的加密强度,让铀数据在泥石流里也丢不了。"
    1958年的技术总结显示,此次改装共复用了7种民用元件,研成本仅为进口密码机的12o,却实现了山区无电环境下的加密传输。而在陈恒的工作日记里,9月2o日的页面写着:"当设备不够,就向物理规律借力量——盖革计数器的脉冲,本质是铀矿石在说密码。"这句话,最终成为中国密码人在资源困境中突围的技术信条。
    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《1958年铀矿通信改装档案》(档案编号d-58-12)、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改装的18位技术人员、矿工访谈实录整理。盖革计数器改装的电路设计、蜂蜡绝缘工艺细节,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《195o-196o年特殊设备改造实录》(档案编号g-58-o7)。设备测试数据、算法推导过程经过历史技术考据,真实还原195o年代利用现有元件进行技术创新的真实场景。】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ueshuxsw.com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